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赵鑫,李中实.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1.
[2] 王晓东,朱立国,于杰.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3):80-82.
[3] 刘文英,于广萤,金鸿宾.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55-58.
[4] 张晓辉,杨征.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2):40-41.
[5] 郑宇,党建军,程宏毅,等.可调式颈椎固定牵引器个体化牵引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6,28(7):53-57.
[6] 党建军,程宏毅,李强,等. 颈椎病600例牵引方向的选择及疗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47-1548.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3.
[8] 郭庆新.颈性眩晕的X线特点[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3):372-37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0] 曾建勇,范洪武,张云涛,等.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8):1564-1569.
[11] 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
[12] 孔令忠,纪清.颈性眩晕的发病学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62-64.
[13] 范大鹏,孙波,金哲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0):76-78.
[14] 汪东颖,陆军达,裴建. 动静平衡思想对颈椎病防治的指导作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4):60-62.
[15] 于栋,陈兆军,徐凡平,等. 颈椎动力性失衡致早期颈椎病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3):72-74.
[16] 汪芳俊,魏威,廖胜辉,等. 前屈位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骨伤,2014,27(7):592-596.
[17] 范宏元,曹俊岩,向开维,等. 颈椎病的量化牵引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8):9079-9082.
[18] 张波清,徐守宇.颈椎病牵引治疗关键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2,24(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