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oa 柚皮苷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多配体蛋白聚糖-4浓度修复兔膝骨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1 目的:探讨柚皮苷降低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多配体蛋白聚糖-4(Syndecan-4)浓度修复兔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柚皮苷组、阳性对照组,每组4只。关节软骨损伤造模后,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柚皮苷组给予柚皮苷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灌胃。于第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关节液MMP-13、Syndecan-4浓度水平,显微CT(Micro-CT)观察关节软骨损伤结构修复,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损伤处P-Smad2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关节液MMP-13、Syndecan-4浓度显著升高(P&lt;0.05),可见明显关节软骨损伤缺损表现,软骨损伤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参数明显不佳(P&lt;0.05)。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组与阳性对照组关节液MMP-13、Syndecan-4浓度显著下降(P&lt;0.05)。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组关节面出现明显修复表现,柚皮苷组关节软骨损伤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参数明显好转(P&lt;0.05)。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组P-Smad2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骨碎补主要活性成分柚皮苷可降低关节液MMP-13、Syndecan-4的浓度水平,改善兔膝关节软骨损伤结构,提高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水平,其可能的机制与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药证相应,TGF-β/Smad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引起炎症水平增强所致的关节软骨损伤可能是膝骨关节炎肝肾亏虚的证候特点之一。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1 5+12 1774642 刘雨煊<sup>1</sup>,刘向春<sup>1</sup>,亓建<sup>1</sup>,吕天成<sup>1</sup>,赵久丽<sup>1</sup>,陈婧<sup>2</sup>,马小芳<sup>1</sup>,邓斌<sup>1</sup>,叶超<sup>1△</sup> 基于肩部正位片的肩周炎关节形态及力学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2 目的:基于肩部正位片分析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形态及力学分布特征。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肩周炎组),20例正常人肩关节作为对照组,按分类标准分别将肩锁关节形态及肱骨大结节形态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测量各组的肩肱距离、肩峰指数、喙突关节面至肩峰关节面的距离、肩锁间隙、锥状结节至锁骨关节面的距离、锥状结节与喙突指状突起之间的距离、喙突上锥形韧带与喙肩韧带附着点距离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差异,分析肩部正位片观察到的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特征与肩周炎的关系。结果:肩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肩锁关节形态及肱骨大结节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肩周炎组以Ⅱ型肩锁关节形态及Ⅲ型肱骨大结节形态为主。肩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肩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肩肱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肩周炎组肩肱距离较对照组小。肩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肩锁关节间隙距离b及喙突上锥形韧带与喙肩韧带附着点距离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肩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喙突关节面至肩峰关节面的距离a、锥状结节至锁骨最外侧端的距离c、锥状结节与喙突指状突起之间的距离d及其围成的面积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肩周炎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肩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锁骨下斜方棘至喙突连线与c的夹角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a与b的夹角1及c与d的夹角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面积S与a、c、d之间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与b、e、夹角1、夹角2、夹角3之间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肩周炎患者肩肱距离更小、喙肩韧带更短,其下软组织挤压摩擦增多; 肩关节竖直方向稳定性减弱,肩峰下间隙及肩袖间隙容积减小,会增加肩周炎的发生概率; 患者锥状结节至锁骨最外侧端的距离越小,喙肩韧带与锥形韧带越靠近,容易超出拉伸极限导致损伤; 斜方韧带受损造成的稳定性减弱,可能是导致肩周炎产生的一个诱因; 患者的肩关节稳定性减弱是因为韧带-核心稳定区域-肩关节的系列连锁变化,核心稳定区面积越小,则受力越大。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6 12 6448300 周红海<sup>1△</sup>,黄新冰<sup>1</sup>,黄明翥<sup>1</sup>,罗灏<sup>1</sup>,刘粮酺<sup>1</sup> 麻醉下石氏伤科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对肩部重要肌腱和韧带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3 目的:探讨麻醉下石氏伤科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对肩部重要肌腱和韧带弹性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5例冻结肩单侧发病患者,患侧肩为观察组,健侧肩为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对患肩进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使用Supersonic AixPlorer超声诊断仪采集患者双肩冈上肌腱、喙肱韧带、冈下肌腱的弹性模量值。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距来描述数据的统计特征; 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来进行假设检验,比较治疗前健侧肩和患侧肩之间弹性模量值的差异; 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弹性模量值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患侧肩和健侧肩弹性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01); 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后有所提升,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患侧肩弹性模量值与肩关节功能评分负相关(P&lt;0.001)。结论:冻结肩患者患肩的冈上肌腱、喙肱韧带、冈下肌腱相对于健肩弹性模量值有所升高; 麻醉下石氏伤科松解术可以提高冻结肩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改善肩关节组织弹性。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13 18+25 5876023 丁立鹏<sup>1</sup>,余佳程<sup>1</sup>,蒋文钰<sup>1</sup>,刘永铭<sup>1</sup>,熊轶喆<sup>1</sup>,王翔<sup>1</sup>,詹红生<sup>1△</sup> 刘寿山整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4 目的:观察刘寿山整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刘寿山整颈法治疗,对照组接受牵引治疗;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弹性模量、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剪切波弹性模量(SWE)值均下降,观察组患者左侧胸锁乳突肌(L-SCM)、双侧头夹肌(SPCAP)及双侧上斜方肌(Trapezius)的剪切波弹性模量值显著低于牵引组(P&lt;0.001),两组患者右侧胸锁乳突肌(R-S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相关性分析表明VAS评分差异绝对值与上斜方肌、头夹肌剪切波弹性模量差异显著负相关(-1.0&lt;r&lt;-0.5,P&lt;0.001),与左胸锁乳突肌负相关(P=0.002 1),与右胸锁乳突肌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89 1)。结论:刘寿山整颈法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上斜方肌、头夹肌的僵硬度,较好地缓解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且在短期内保持疗效。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19 25 4449836 张超<sup>1,2</sup>,李嘉玮<sup>1</sup>,马增斌<sup>3</sup>,覃昌龙<sup>1</sup>,白春晓<sup>1</sup>,翟俊修<sup>1</sup>,张帆<sup>1</sup>,李忠泽<sup>1</sup>,许萌<sup>1</sup>,陈江<sup>1△</sup>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评价尪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5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尫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1 0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暴露组(尫痹胶囊+基础治疗)和非暴露组(基础治疗),各500例。所有病例分别于基线、治疗后第4周、第12周、第24周进行现场随访。统计分析:主要结局指标达到或维持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3.2)的受试者比例; 次要结局指标达到ACR20和ACR50标准的受试者比例; 血清学指标,即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 各次访视时健康评估问卷(HAQ)结果相对于基线的变化值; 各次访视时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值。最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达到或维持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受试者比例在治疗后第12周和第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次要结局指标:ACR 20和ACR 50标准,在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ACR 20和ACR 50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血清学指标,在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治疗后第24周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HAQ评分,在治疗后第4周、第12周及第24周两组患者HA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中医症状评分,在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失眠多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治疗后第4周及第12周两组患者心烦不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治疗后第12周及第24周两组患者怕风怕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治疗后第4周及第12周两组患者神疲乏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尫痹胶囊可较快改善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改善疾病不适,降低炎性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风险,降低疾病活动度,持续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且安全性好。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26 31+39 1062151 李克嵩<sup>1</sup>,姜泉<sup>1△</sup>,李惠玲<sup>2</sup>,郭洪涛<sup>3</sup>,张剑勇<sup>4</sup>,孟庆良<sup>5</sup>,巩勋<sup>1</sup>,刘蔚翔<sup>1</sup>,王海东<sup>6</sup>,张俊莉<sup>7</sup>,郝杰<sup>8</sup>,李素蘋<sup>9</sup> 膝骨关节炎患者负重位下肢力学相关参数的测量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6 目的:测量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下肢力学相关参数并观察其改变规律,以期为中医正骨手法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因膝骨关节炎行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摄片的患者333例,测量全部患者双侧下肢髋膝踝角(HKA)、股骨近端外侧角(LPF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机械轴胫骨近端内侧角(mMPTA)、机械轴胫骨远端外侧角(mLDTA)、胫骨股骨关节线夹角(JLCA)、股骨解剖机械轴角(AMA)及机械轴偏移距离(MAD); 并将每位患者疼痛较重的一侧定义为患侧,疼痛较轻或无症状的一侧定义为对侧。对自身患侧、对侧进行上述相关参数的比较,并将两侧参数分别与健康人群作对比,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全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患侧组、对侧组髋膝踝角等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两组患者髋膝踝角等参数均偏离正常参考值范围(P&lt;0.05)。亚组分析中,膝内翻组、膝外翻组、中立位组患侧、对侧组在髋膝踝角等参数组间、组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膝内翻组对侧髋膝踝角等参数偏离正常参考值; 亚组分析中膝内翻组无论患侧或对侧在股骨近端外侧角、机械轴胫骨远端外侧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双下肢力学参数偏离正常参考值,患侧偏离程度常大于对侧,以膝内翻和中立位为主要表现。膝内翻、膝外翻和中立位各组下肢力线解剖位置不同,分析结果提示膝骨关节炎患者常存在患肢股骨与胫骨旋转,提示手法治疗重点可侧重于下肢旋转的复位。充分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力学参数有助于精确、合理运用中医理筋正骨手法。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32 39 1900883 李锡<sup>1</sup>,张永旺<sup>1</sup>,尹世林<sup>1</sup>,张泽坤<sup>1</sup>,陈连伟<sup>1</sup>,王静西<sup>2</sup>,刘路<sup>1</sup>,颜运涛<sup>1</sup>,杜双庆<sup>1△</sup> 整脊调曲牵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临床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7 目的:观察整脊调曲牵引法联合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疗效。方法:选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及锻炼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整脊调曲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联合骨盆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Cobb角、腰背部引发压痛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及组间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治愈率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观察组腰背部疼痛引发值、Cobb角、ODI评分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治疗全过程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整脊调曲牵引联合手法及锻炼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能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矫正脊柱侧弯程度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40 44 1286895 殷京<sup>1</sup>,高怀威<sup>1</sup>,王红东<sup>1</sup>,赵宝力<sup>1</sup>,池春丽<sup>1</sup>,宋秋梅<sup>1</sup>,李俊杰<sup>1△</sup> 神经松动术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8 目的:探讨徒手神经松动术结合颈肩同步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牵引组(61例,仅接受颈肩同步牵引)和联合组(61例,在牵引基础上加徒手神经松动术)。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炎症指标、生活质量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右侧屈、右旋转、左侧屈、左旋转角度均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联合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颈痛量表(NPQ)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低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炎症指标方面,联合组IL-1β、TNF-α、IL-6和PGE2水平均低于牵引组; 联合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问卷(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高于牵引组(P&lt;0.05)。联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sup>2</sup>=3.921,P=0.048)。结论:徒手神经松动术结合颈肩同步牵引可以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障碍,优化血液流变和炎症指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45 49 987408 吴烨<sup>1</sup>,郑蒙蒙<sup>2</sup>,李欢<sup>1△</sup> 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交联肽水平与股骨头坏死骨囊性变的相关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9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股骨头内骨囊性变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交联肽(β-CTx)的关系。方法:收集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住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180例263髋,根据患者X线片和CT影像上有无骨囊性变,将患者分为囊性变组和非囊性变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液β-CTx水平差异。结果:囊性变组86例,男63例,女23例; 平均年龄为(40.84&#177;12.72)岁,平均病程为(7.85&#177;2.47)个月。非囊性变组94例,男64例,女30例; 平均年龄为(44.09&#177;12.85)岁,平均病程为(7.85&#177;3.15)个月。囊性变组患者血清β-CTx水平为(0.86&#177;0.37)ng/mL,显著高于非囊性变组的(0.52&#177;0.2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31,P&lt;0.001)。结论:股骨头坏死合并骨囊性变患者血清β-CTx显著高于无囊性变患者,提示骨的快速吸收可能是促使骨囊性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50 53+59 1261539 任之强<sup>1</sup>,阎晓霞<sup>1△</sup>,赵志强<sup>1</sup>,吴秀丽<sup>2</sup>,李龙飞<sup>2</sup>,李金菊<sup>1</sup>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0 目的:通过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和前外侧入路(ALA)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路径术后患者步态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两种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60例)和前外侧入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应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 d、2个月、4个月的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术侧支撑相。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比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在术后1 d、3 d、2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在术后1 d、3 d、2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术后3 d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和前外侧入路组患者与术前相比,患者的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术侧支撑相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术后3 d和2个月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的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术侧支撑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术后4个月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的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术侧支撑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步态,直接前方入路术后患者步态恢复更快。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54 59 4024467 张凤军<sup>1</sup>,周广超<sup>2</sup>,巴昭臣<sup>1</sup>,李凯<sup>1</sup>,张殿治<sup>1</sup>,王合强<sup>1</sup>,宋志萍<sup>1</sup> 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1 目的:分析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中药封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身痛逐瘀汤,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3 d后、1周后和2周后的腰部和腿部疼痛评分,并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sub>2</sub>(PEG<sub>2</sub>)、5-羟色胺(5-HT)]、中医证候评分(腰痛僵硬、下肢麻木、腰膝酸软)、腰椎功能及腰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疼痛评分、血清指标和中医证候评分更低,而腰椎功能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身痛逐瘀汤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60 63+70 1455284 张为民<sup>1</sup>,丁建球<sup>1</sup>,宋辉<sup>1</sup> 拇趾外翻微创截骨术后三种固定方式截骨端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2 目的:对比拇趾外翻微创截骨术后三种不同固定方式截骨端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及分布情况。方法:对1位轻中度拇趾外翻患者扫描其足部CT图像,通过其足部CT图像建立拇趾外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创截骨后绷带、克氏针和Herbert螺钉固定,分析固定术后足部跖屈位生物力学参数。结果:绷带、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截骨端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861 5,14.253 0,8.315 6 MPa。绷带、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截骨端总位移分别为0.268 960,0.022 779,0.029 195 mm。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在截骨端附近的最大应力分别高达154.700 MPa和46.404 MPa。结论:克氏针及Herbert螺钉固定强度和稳定性优于绷带固定,但绷带固定也符合骨折二期愈合理论,对断端愈合无不利影响。克氏针本身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有潜在断裂风险。Herbert螺钉应力围绕截骨端均匀分布,存在一定应力集中,这种应力集中对早期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rbert螺钉具有较好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应力分布均匀,能很好地维持微创截骨端部的稳定性。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64 70 12517392 谢强<sup>1</sup>,郝宇<sup>1</sup>,孔宇<sup>1</sup>,李小东<sup>1</sup>,王培<sup>1△</sup>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胫骨端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3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端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与自制门型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追踪随访的60例完成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物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均采用微孔钢板(Endobutton)悬吊固定; 胫骨端30例采用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观察组),余下30例胫骨端采用自制门型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功能康复训练,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功能康复和磁共振(MRI)检查资料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为18.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为(56.73&#177;10.37)min,对照组为(55.23&#177;11.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功能康复方面: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术后3,6,12个月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MRI评估:术后两组患者胫骨隧道均出现了扩大,随着时间推移,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胫骨隧道扩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相应时间点观察组胫骨隧道扩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MRI检查腱骨结点T<sub>2</sub>值、移植物信号强度与信噪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相应时间点观察组腱骨结点T<sub>2</sub>值、移植物信号强度与信噪比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胫骨端不同固定方式,手术时间相当,膝关节功能恢复相近; 但采用肩袖外排钉联合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对胫骨隧道扩大的影响较小,内固定物干扰较小,更有利于重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自制门型钉。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71 75+80 4161787 李长树<sup>1</sup>,李政<sup>1</sup>,李雳<sup>1</sup>,欧传双<sup>1</sup>,莫婵<sup>2△</sup> 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60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银质针治疗。对比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功能(CMS)评分、肩关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钙化灶缩小率、美国肩肘外科医生标准化肩部评估表(ASE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周,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钙化灶缩小率、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 治疗后1个月,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ASES评分、钙化灶缩小率、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上升,VAS评分降低; 治疗后3个月,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钙化灶缩小率、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CMS评分升高,VAS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经超声引导银质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银质针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效果明显,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情况,使肩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钙化灶吸收。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76 80 1641689 黎旭军<sup>1</sup>,黎金焕<sup>1△</sup>,胡东辉<sup>1</sup>,张亚忠<sup>1</sup>,邓妙芳<sup>1</sup>,黄裕<sup>1</sup> 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及失衡风险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失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6例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根据术后12个月C<sub>2~7</sub> 矢状位轴向距离(SVA)中位数将96例患者分为平衡组(C<sub>2~7</sub> SVA≤41.20 mm)和失衡组(C<sub>2~7</sub> SVA&gt;41.20 mm),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矢状位参数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贝叶斯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患者术后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的T<sub>1</sub>倾斜角(T<sub>1</sub>S)、胸廓入口角(TIA)、C<sub>2~7</sub> Cobb角均明显增大,C<sub>2~7</sub>矢状位轴向距离明显减小(P&lt;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手术前后变化量(Δ)均表现为:T<sub>1</sub>倾斜角、胸廓入口角、C<sub>2~7</sub> Cobb角相互正相关(P&lt;0.05),C<sub>2~7</sub>矢状位轴向距离与T<sub>1</sub>倾斜角、胸廓入口角、C<sub>2~7</sub> Cobb角均呈明显负相关(P&lt;0.05)。术后12个月,15例患者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其余81例维持正常(平衡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sub>2~7</sub>矢状位轴向距离大(风险比=1.05,95%CI=1.03~1.08)、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风险比=1.26,95%CI=1.10~1.75)、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高(风险比=13.20,95%CI=6.01~29.85)、术前JOA评分低(风险比=0.08,95%CI=0.03~0.12)是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危险因素(P&lt;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和颈椎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对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有明显疗效。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风险相关。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81 86+89 3907037 李金生<sup>1</sup>,张桐<sup>1</sup>,何雨佳<sup>1</sup> 浅析《救伤秘旨》中的辨穴施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6 辨穴施治思想最早见于异远真人所创立的“血头行走穴道歌”,歌中将十二个时辰内人身气血循环的“血头”分别对应到相应的穴道上。而后赵廷海所著的《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将此思想进一步发展,总结出“三十六致命大穴”,在治疗上以“十三味总方”为主方,依据穴位及证候的轻重加减用药,形成极具特色的辨穴施治理论。其特点主要有定位准确、辨伤轻重加减用药和重视预后判断,对于局部的肿痛或轻度的震荡伤具有显著的疗效。这些辨穴施治临床经验如今依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87 89 963738 周良骥<sup>1,2</sup>,曾伟清<sup>1,2△</sup> 彭锐教授养元通络理论治疗颈椎病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7 彭锐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因此从脏腑经络辩证、治疗方法、自我防护等角度总结彭锐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证思路。彭锐教授提出养元通络理论,认为元气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元气循行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又与经络之气相通,临证中注重辨证调养脏腑经络之气。颈椎病肝、脾、肾元气不足是其根本,经络不通、外邪侵袭是重要因素。治疗中根据病变经络及症状,确定其病变脏腑,运用健脾、疏肝、补肾三种思路辨证调养脏腑经络,并点刺夹脊穴调养脏腑同时荣卫以祛外邪。对彭锐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可为临床颈椎病的治疗、防护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90 92+96 1002419 杨泽灿<sup>1</sup>,胡昭端<sup>1△</sup> 匡建军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18 总结匡建军教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匡建军教授认为“虚、瘀、毒”是膝骨关节炎的关键病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流注于骨节,从而影响气血、阻滞经脉,使血液停滞为瘀,瘀久不通,邪气日渐累积,蕴结不解,进而产生内毒,腐蚀筋骨,使得正气更虚,瘀滞更深。匡建军教授重视气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将益气养血贯穿治疗始终,临床依据虚、瘀、毒的不同疾病发展程度分为三期论治,早期重“调”、中期宜“通”、晚期当“清”,分别采用养气血、祛血瘀、拔邪毒的方法,应用四物汤、祛瘀通痹汤、五虎拔毒汤,同时结合患者症状特点,灵活加减用药,分期阻断、延缓病情发展。 2024年10月08 00:00 2024年10期 93 96 970994 刘科<sup>1</sup>,赵浩茗<sup>1</sup>,张乐<sup>1</sup>,汤祖宇<sup>1</sup>,华盛<sup>1</sup>,熊逸啸<sup>1</sup>,张子鸣<sup>1</sup>,韦臻韬<sup>1</sup>,马天翼<sup>1</sup>,匡建军<sup>2,3△</sup>